利用新興數智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突出科技創新,打造現代化在線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新范式;鼓勵國產智算軟硬協同,支持大模型創新與應用;加快推進量子科技、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發展……多名代表委員立足行業現狀及趨勢,熱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他們認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 本報記者 吳科任 楊潔 段芳媛
推進經濟新動能成長壯大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推動生產可能性曲線實現新的拓展和躍遷。”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尖端技術,正在變革、重組生產要素。
全國政協委員、知乎CEO周源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技術為技能培訓行業帶來更多的創新機會,促進技能培訓行業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落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職業技能培訓行業可以實現更加個性、靈活、高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精準的學習體驗。
人工智能被看作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加速迭代,已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
——以智能制造、數字工廠、綠色工廠為代表的生產新模式,正在重塑傳統產業的面貌。
“過去幾年,我們全力貢獻產業數字化領域的技術和資源優勢,提供包括全棧創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豐富的經驗和案例、全球化的服務能力,攜手產業和行業伙伴加快推進數智化創新應用的規模化商用,在工業現場網、工業制造、礦山、鋼鐵、港口等多個領域形成一系列標桿案例。”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苗偉對記者表示。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工信部等七部門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綠色低碳高起點發展,培育制造業綠色融合新業態。
——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鍛造更強的產業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電董事長盧鐵忠表示:“我們正在圍繞工業發展以及人類生命健康需求,探索核能的多用途利用,不斷釋放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潛力和社會價值。秦山核電站機組利用冬季剩余熱能,已經實現給居民供暖,代替了原來碳排放比較高的煤電供暖,這就是一種新質生產力的應用體現。此外,中核集團和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高溫氣冷堆的高溫蒸汽,能夠滿足綠色制氫要求。”
我國經濟新動能不斷壯大。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944.3萬輛,同比增長30.3%;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產量5.4億千瓦,同比增長54.0%;服務機器人產量783.3萬套,同比增長23.3%;3D打印設備產量278.9萬臺,同比增長36.2%。
前瞻布局未來重點產業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競逐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刻不容緩。
“作為未來產業,量子科技距離技術成熟仍有很大一段距離,可一旦成功部署,產生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我國作為后發國家,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路徑仍在探索,企業的研發實力有待提升。”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楊智表示,量子科技被普遍認為將引領下一次產業革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戰略制高點。
楊智認為,我國應盡快打牢基礎研發力量,布局新興研發力量,強化企業研發力量,形成“產學研用資”協同的研發體系。比如,加快量子科技產品國產替代和技術換代,支持下游應用單位逐步使用國產化量子科技產品。
腦機接口更是時下產業界和學術界重點關注的熱門前沿技術賽道。全國人大代表、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表示:“腦機接口技術從學術探索正快速走向應用轉化。腦機接口技術可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的交互,在醫療健康、教育、娛樂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為加速我國推進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創新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黃立建議:一是完善植入式腦機接口法律法規體系,建立相關技術標準。二是鼓勵腦機接口產品臨床試驗、上市體制機制創新,加速推進腦機接口產業化進程。三是建設國家級腦科學技術創新中心,創辦綜合性醫工結合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工信部等七部門近日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
激發創新主體更大活力
“新質生產力的源頭在科技創新,落腳點在產業升級,關鍵因素在人才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而且要有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周源說。
多名代表委員認為,要多策并舉調動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生命科技產業有望成為我國實現科技創新和生產力跨越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機遇。我們將深入推進‘二次創業’,持續研發創新,加大對生命科技關鍵底層技術、關鍵賽道的投入,深入打造精品工程,努力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在1到3個細分領域做到全球前三。”全國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說。
貢獻“最強大腦”,廣大中小科技企業當仁不讓。張學武表示,在產業主體中,中小企業占比90%以上,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張學武認為,國家應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多向中小企業傾斜,激勵中小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穩健發展。具體包括:設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計劃;設立中小企業技術轉讓資金,促進成果轉化;在財政資金科技計劃中引入充分競爭機制;加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投資。
多名代表委員認為,要積極發揮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效能。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表示,生物醫藥行業具有“研發周期長、投入金額大、研發成果不確定”的特性,在發展過程中,持續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是推動項目研發和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登陸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有效解決了醫藥創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資金問題,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信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和發展,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日益重視和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漸加大,企業會不斷實現新的發展,取得新的成績。”丁列明說。